毀掉一家茶企的往往不是外部因素,而是內訌。普洱茶行業(yè)里存在著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每當行情進入低迷期,真正因為生意不好而破產的企業(yè)沒多少,大多數(shù)都是因為行情不好而引發(fā)內訌,此時對應的茶企內部要是沒有一個強力人物力排眾議的話,這家茶企基本就涼了。
許多年前,普洱茶市場曾經也有過這么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雖然這家茶企現(xiàn)在已經很少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里,可在十多年前比起大益也未遑多讓。
2005年馬幫進京開啟了全國喝普洱茶的熱潮,向來冷清的云南茶山一下子熱鬧起來。老企業(yè)增加產能,幾乎每天都有新企業(yè)開張。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家早在90年代就開始做茶的企業(yè),他家的許多產品在當時就是頂級普洱茶的代名詞,尤其是他家的易武茶一度成為易武古樹茶的代名詞。廣州芳村茶葉市場大家都很熟悉,那時候在芳村幾乎家家都在銷售這家茶企的產品,想加盟的經銷商申請表都壓了厚厚一摞。
這里要說一下,早年的經銷商跟現(xiàn)在的經銷商大不相同,說是經銷商倒不如說是一個或是幾個大的茶商帶著一群分散在各地做茶的同行一同代理一個品牌。經銷商有自己的體系,這一體系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使一個品牌在很短的時間就能發(fā)展壯大,缺點在于一旦大佬改旗易幟,盟友們也會共同進退,茶企甚至能在一夜間垮臺。
本文所說的這家企業(yè)就犯了這樣一個錯誤,它在珠三角地區(qū)有個很大的經銷商,要不是這個經銷商,它家的普洱茶也不可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引領了普洱茶的品飲潮流。2006年的時候,這家茶企花重資建成了當時市場里最大的一條普洱茶生產線,當生產線全力開動后,不但能滿足所有經銷商供貨需求,還有大量結余。其實這里面有個問題,產能的提高應該建立在有足夠優(yōu)質原料的基礎上。但這家茶企當時被金錢迷住了雙眼,為了及早收回成本,提高了產品價格不說,品質還有所下滑,一時間經銷商怨聲載道。
其實到了這一步,茶企的負責人就應該同經銷商們好好商量一下,結果茶企就覺得自己品牌那么出名,對于那些不滿的經銷商大可以退出嘛,反正有的是排隊的人。接下來矛盾進一步激化,此時茶企已經囤積了大量的原料,很多原料僅僅支付了定金,為了消耗過剩的產能,茶企負責人的兒子(不知道有沒有征得父親的同意,業(yè)內說法不一這里就不細究了)在他家最大經銷商的對面開設了一家直營店,店內產品價格都比經銷商賣的便宜一些。這樣等于茶企下場來搶奪經銷商的零售市場,前面本來大家都頗有微詞,這么一搞,經銷商徹底發(fā)怒了。
就在那一周,經銷商們一起低價向市場拋售了想當數(shù)量的產品,之后改旗易幟更換其他品牌。幾乎是一夜之間,這家茶企的產品爛大街,新增加的生產線以及新開設的旗艦店全部都變成了負資產,另外消息很快傳到了茶山,害怕收不到尾款的茶農們紛紛上門討債。茶企呢,也只能變賣產品,市場進一步完蛋,除此之外還有很大缺口。總之把能賣的都賣了,比較戲劇的是,2006年這家茶企剛買的奔馳,開了沒幾個月就又賣掉了,一時間也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
此事已過去十多年,今日回想起來,當年的一切依舊歷歷在目。茶企與經銷商本為一體,如果他們之間互相拆臺,再大的家業(yè)也禁不起折騰。
文:天火
相關閱讀